金蝶期权期望(下)
2002/06/04
信任符号 在此次授予期权的金蝶员工中,也包括去年被收购的北京开思和上海开思的6名员工。这次开思员工被授予期权,是当时收购时谈到的条件之一。现金蝶副总裁原开思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之一吴强并没有强调期权对他的吸引力。但是吴强认可了如果此次没有获取期权将会有一种被遗弃感觉的说法。 吴强认为开思被授予期权的员工会有同他相似的感觉。吴强认为当时选择被金蝶收购而不是其他公司时说,金蝶和开思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最重要的是两家公司都是本地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文化的根基相同,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中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要解决开思人才问题却是业界猜测最多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开思员工的利益会不会得到保证。这个利益其实包括两方面,一是经济利益,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因为当时处于已萌退意的TCL控制下的开思前途并不明朗,TEEMS这个开思最得意的产品也因此而迟迟不能推出。而金蝶看重的正是开思产品和人才经验,解决他们待遇问题对资金充裕运转良好的金蝶而言并不困难。另一方面是开思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发展空间的问题。金蝶会不会给开思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适合的发展空间是这部分人满意度的关键。而对此是需要信任基础的。 吴强说自己虽然并不是很在意期权的利益,毕竟期权的利益要受很多自己和公司以外因素的制约。但同时通过期权吴强感觉自己被认同,同金蝶的期权获得者一样,感觉到自己对金蝶的价值。信任通过期权的授予被传递。而期权这个信任符号显然不仅仅具有符号意义,吴强开玩笑说现在每股已经长了2毛,意味着自己已经有每股2毛的收益。 金蝶执行董事副总裁徐文辉也是传递信任的一部分。待人平和管理民主的徐文辉只身到开思负责开思的管理工作。但是徐文辉自己介绍说自己到开思之前几乎把自己洗白,没有刻意地要把金蝶的做法全部复制到开思。而且徐文辉在金蝶从事管理工作就非常民主,善于倾听多方意见。现在被派到开思的徐文辉继续发挥了这个习惯,磨合的结果是开思的开发井然有序、服务井然有序。对金蝶和开思都同样重要的TEEMS现在正在封闭开发,很快就会有结果。 按照金蝶现在给开思的定位,开思实际是一个产品研发的公司。北京开思的TEEMS、上海开思的KM、深圳K/3会共用一个金蝶的销售平台。但是徐文辉并没有很深的技术背景,而徐文辉在金蝶香港上市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金蝶在决定徐文辉这个人选时,可以说是很费了一番心思。 从目前几个月的操作看,不论是这个安排还是徐文辉本人都是成功的。收购虽然现在还不能说彻底成功,但是至少要比当时业界多数人预料了要好要快。 开思被收购后,有几个人离开了开思。当时业界有很多猜测,也有人借机发布了很多对开思金蝶不利的言论。但是吴强认为事情远没有外界猜测的那么严重。吴强说主要是当时工作有没有做细的地方,例如当时离开的有一部分就是OA部门的人,当时他们离开是因为以为金蝶会裁掉这个部门。但是现在金蝶不但没裁掉这个部门反而大力支持,现在开思的OA和KM在金蝶的渠道上卖的很好。这也是多数人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 期权期望 拿到期权的吴强现在在金蝶比较活跃,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比如说他极力促成金蝶和Brio公司的合作,现在Brio商业智能的应用案例很多都来自开思。吴强现在还建议金蝶与业界另一个著名公司进行深度合作。这个合作伙伴也是开思的合作伙伴。吴强说他觉得自己有很多经验可以贡献给金蝶。在接受采访前吴强就刚刚在外地参加了一个金蝶的市场活动,吴强说他很乐意主动参与。吴强现在管理金蝶中央研究院的工作。主要负责金蝶技术规划和技术方向。吴强说除了赚钱,他还想为中国管理软件做点事。这是他的事业理想。现在看来这个理想不会因为开思的被收购而有任何摆动。 金蝶的期权激励制度还会执行下去,而且随着期权的行使期权的激励作用会被越来越多的金蝶员工认识,期权给他们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参与过金蝶上市和期权设计的徐文辉说,期权现在更多的是一种期望,对拿到的人来说期望公司有好的业绩自己有好收益的期望,对没拿到的人来说是努力工作就会有期权认可的期望。
请先阅读并同意协议
扫码对话徐少春
您好! 想了解金蝶云产品或解决方案吗? 请点击立即咨询,我将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