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春破茧化蝶(上篇)
2002/06/28
金蝶:1993年8月由深圳爱普电脑技术有限公司与外商合资成立,现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商之一。 徐少春:39岁,金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中国金蝶总裁及本集团的创办人。1983年取得中国东南大学电脑科学学士学位,并于1988年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硕士毕业,主修会计电算化研究。 从5000元起家,在不到10年内,引进风险投资,顺利完成收购兼并,并在香港上市……对于徐少春来说,39岁,年纪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只是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这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商之一的金蝶统帅,似乎比传说中少了几分意气风发,而多了几分沉稳与执着。“金蝶的目标就是要比肩SAP。而在我们现在这个年纪的人,是最可以为国家做一点切实的事情的了!”说这话时的徐少春,十分动情。 “假如我当厂长……” 1983年,大学毕业的徐少春被分配到武汉的一家工厂,和他同时报到的8个人是工厂自文革后迎来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厂里,徐少春因为编制了一个工资管理的小程序而颇得厂长的器重。不久,这个最年轻的大学生又提出了“假如我当厂长,我会如何如何来管理”的建议。在那样一个因循守旧的年代里,徐少春的大胆自然招来了许多非议,被人视为狂傲之徒。 也许从那时起,在徐少春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只等春雷把它唤醒,春雨助它发芽。拂袖而去的青年怀着对国家部委和新专业的好奇心,如愿以偿,考上财政部科研所财会电算化的研究生,在后来他的一篇题为《论我国会计软件的通用化、商品化和标准化》的文章里,除了一些学术观点外,他提出要大力提倡创办会计软件公司。没过多久,武汉某一工厂的一位总会计师给徐少春来信,说很愿意跟他创办这样的一个会计软件公司。虽然当时没有退学去办公司的念头,但心里的那颗种子却也活动了一下身子,伸了伸懒腰。 毕业后徐少春被分配在山东省税务局工作,结果工作不到两个月,他就感觉每天如坐针毡,度日如年。因为有过在武汉工厂里的沉重经历,却发现在税务局工作,自己又一次不幸掉到了一种非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圈里,于是,生性果决的徐少春离开了山东来到了深圳寻找机会。 这些起初的经历使得徐少春后来一直要致力营造一个人际关系非常简单的公司——以做事为目的,而不是整天去琢磨人。 最初的金蝶,开发、市场、销售、服务所有环节都以徐少春为核心,团结且目标明确。管理可以说是纯人性化的,从高层到中层到员工,简单而直接,没有太多制度可以遵循。没有加班费,没有怨言地加班;有岗位职责,但为了做好一件事,分外的事情也都自觉地往自己身上揽。 徐少春是在深圳蛇口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3年后,决计辞职自己开公司的。那是1991年,全中国都在熟悉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深圳人在传说小平同志很快就要来深圳了,民间科技企业开始蓬勃兴起。一直都在梦想有一天能做出大事来,而这时的徐少春仿佛已听见了远处那隆隆的春雷。 一开始,徐少春承包了一家电脑公司的软件开发部,主要是为一些单位开发财务软件,兼做电脑贸易。1992年1月爱普公司的营业执照正式颁发下来时,整个公司只有两个人,唯一的员工是徐少春在蛇口做培训时认识的学生,还有一位深圳大学的教授是他的投资人。所谓5000元起家的源头也就在这里。 1993年8月,徐少春与一位美籍华人及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合资组建了一家公司,集私营、外资与国营于一体,是一个典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公司,徐少春当时对公司董事长说:“5年后,我一定要把公司变成一家集团化发展的企业。” 5年后,1998年金蝶引入了IDG2000万人民币的风险投资,金蝶开始逐步走上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此时,当年那句“假如我当厂长……”话犹在耳。 管理是企业的生命 一般说来,公司在扩张过程中尤其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前进时,势必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机制、管理规范、管理意识和管理流程,徐少春觉得这时企业最大的风险不是来源于外在环境如何恶劣,而是源于企业自身。人们常说,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本身。企业在扩张中经常有一种虚假的繁荣,常常蒙蔽了管理者自身,只见繁荣,不见危机。 下篇
请先阅读并同意协议
扫码对话徐少春
您好! 想了解金蝶云产品或解决方案吗? 请点击立即咨询,我将为您解答!